申請生醫專利之前,我們應該思考的 6 件事

對於資源有限的生醫新創團隊而言,專利布局智財權的策略規劃 (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) 是建立競爭力的重要課題。不過,一個生物技術專利從註冊到核發證書,平均需要花費 10,000~20,000 美金,耗時則可能長達 5 年。為了節省金錢與時間的耗損,團隊必須思考一下這 6 件事情,藉以更有效率的完成相關工作。

專利布局策略
專利布局策略,團隊必須思考這 6 件事情

一、首要步驟:「專利適應性」評估

每個研發成果都是得來不易的資產。不過,所有這些發明,全都適合送去申請專利嗎?首先,我們應該為這些成果做好專利適應性 ( Patent Eligibility ) 的評估。

專利適應性指的是一項發明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標準,具備註冊專利的資格。若要符合專利適應性,通常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: 

  • 新穎性 ( Novelty ) :可想而知,一項發明要申請專利,它本身必須是「新的」。怎麼樣才算「新」呢?通常的判斷標準是這項發明不應屬於人們的已知範圍——也就是說,它不能被公開在其它地方,或者曾經被其他人所使用。 
  • 非顯而易見性 ( Non-obviousness ) :對於領域內的專業人士來說,這項發明不應只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步驟 ( 換句話說,多數人都可以想到要進行同樣一種操作 ) ,也不能僅僅針對已知技術做些簡單的應用或改良。 
  • 實用性 ( Utility ) :這項發明必須是有應用價值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至少要能夠想像一個實際的應用場景,並且知道別人會怎樣去使用它。
專利適應性評估
專利適應性評估

二、想想看,我們為什麼需要專利? 

一項新發明具有專利適應性,也不代表一定要送去註冊專利。不妨先考慮一下,我們申請專利的目的,究竟是什麼?

普遍來說,新創團隊之所以大費周章的申請專利權,是為了確保後續推出的產品或技術不會被競爭對手迅速仿製,商業利益也跟著被別人收割。既然註冊專利的目標是要創造經濟價值,我們首先應該評估市場需求和商業化潛力。

這項專利的市場在哪裡?規模有多大?需求又有多少?假若專利本身乏人問津,其實也就沒有註冊的必要了。 

另外,對於一些志在推廣、普及的學術機構或研究型新創公司來說,註冊專利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。有了專利權,反而可能衍生潛在的授權費用,或者增加種種的使用限制。這種情況底下,採取專利註冊以外的其他方式 ( 譬如限制授權使用等等 ) ,反而更能夠達成目的。

三、專利權是保護還是傷害?

我們往往覺得專利代表一種「保護」,但實際上,註冊專利代表著整套技術的公開發表。有些時候,這反而會讓配方、製程等等細節陷入被盜用的風險。 

對製藥或研發類公司而言,這類無形資產的盜用,在法律上往往難以舉證。不管是想要主張權利、要求授權費或進行專利訴訟的取證,都有可能無功而返。這種情況底下,選擇「商業機密」或「不公開發表」等形式,對於技術的研發者而言可能是更好的做法。  

用商業機密保護原創技術,最著名的案例首推可口可樂。我們可以想見:這款飲料的核心配方會是多麼重要的一種資產。也因此,可口可樂公司一直以來都沒有為它的飲料配方註冊專利,而是把它列為最高機密來加以保護。

四、時機成熟了沒?適合註冊專利的時間點 

獲得專利保護固然可喜可賀,但如果專利權來得太早,倒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。

我們知道:專利的有效期,是從註冊日開始起算的往後20年。如果再加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( USFDA ) 針對藥物所設定的專利恢復期 ( Patent restoration ) ,那麼一項專利的效期最長可以達到 25 年。

而如果一個產品線 ( Pipeline ) 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,卻已經完成專利註冊,等到產品上市,專利也可能要到期了。反過來說,如果一項新技術已發展到足夠成熟,並且接近商業應用階段,這個時候註冊專利,就可以讓銷售時間與專利有效期高度重疊,藉以創造最大利益。

此外,一些容易透過逆向工程加以破解複製的醫療器材或診斷儀器等等,也適合盡早註冊專利,以免因為市場競爭激烈,被對手以相同或相似的產品搶佔先機,失去未來上市商業化的機會。 

五、萬事俱備?別忘了第三方專利的授權申請

一項技術發明要能夠成立,有時候必須引用第三方專利或其他各種智慧財產。因此,這項發明在註冊專利的時候,可能也會需要向那些被引用的對象申請授權,以免影響到我們使用專利的權利 ( Freedom of operate ) ,減損專利的價值。 

六、專利保護的範圍是否足夠廣大?

專利權的保護,僅限於申請書所列舉的範圍。因此,在提交專利申請書的時候,我們必須考慮未來在商業上各種可能的應用場景,並儘可能在申請書當中列舉出來。

另外,專利保護的有效範圍,僅限於這項專利的註冊國。對於一家生技公司而言,不管是在他們的目標市場,或者是研發與生產單位的所在位置,乃至於進行臨床試驗的地點,都有必要建立專利保護。

結語:專利布局

對新創公司而言,專利註冊茲事體大,它不僅能夠左右公司未來的研發方向,也影響到一項技術的商業化應用。如何讓專利註冊能夠幫助市場銷售,為公司創造最大利益,仍是我們在思考專利布局的時候,最重要的事情。

總的來看,在專利註冊之前,我們得先進行「專利適應性」評估,並仔細考慮專利註冊的目的與效果,同時還得注意註冊的時間點、檢查第三方專利授權、確認專利的保護範圍。做好以上這 6 件事情,專利權便能為你創造最大效益。

對新創公司而言,專利的內容會影響未來研發與技術商業化的角度,確保市場與專利註冊的目標盡可能一致或有最大交集,是專利布局很重要的一環。 

具體的專利申請策略應該和機構的技術授權辦公室進行詳細討論。

從代謝廢物到新世代技術,外泌體為何能成為再生醫學新寵兒?

外泌體 ( Exosome ) 最初被認為是細胞代謝的廢物,但研究發現其在細胞間傳遞蛋白質、核酸等訊息,能改變細胞命運並影響器官功能,迅速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。外泌體的磷脂雙層構造和低免疫原性,使其在次世代藥物輸送、非侵入性診斷及再生醫學等領域展現突破性應用潛力,甚至有望重新定義疾病治療與診斷的方式。

生醫新創值多少?掌握談判主動權的估值藝術

面對破產潮與募資困難的雙重壓力,生醫新創極需以更精準的估值工具來吸引投資。傳統的相對估值方法難以應用於燒錢的研發階段,而風險調整淨現值法 ( rNPV ) 已成主流,讓投資者能清楚評估技術價值與未來收益。對經營者而言,掌握這門共同語言,不僅能增強投資談判的說服力,更是生醫新創脫困的核心策略。

智慧財產權對生醫新創的重要性

對研究者而言,保護並推廣創新成果是研究工作的終極目標。智慧財產權 ( IP ) 的保護和運用,更是所有研究者和研發型公司的必修課。新創公司若擁有智慧財產權,更可以大幅增加融資成功的機率。

從實驗動物到數位分身,AI 如何推動替身醫療革命?

近年來,隨著基因組學的進步,針對病患個人狀況量身規劃的精準醫療,成為醫學發展的新趨勢。多方數據顯示該產業正蓬勃發展。根據臺灣國發會的調查,臺灣再生醫學與精準醫學等精準健康領域每年營收約 632 億元。全球方面,根據市調公司 Frost & Sullivan 的資料,預估 2025 年精準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 3.7 兆新臺幣。

FDA 認證只是入場券,「市場進入策略」才是關鍵!

對於一家生醫公司來說,旗下產品通過美國 FDA 認證,必然是值得慶祝的時刻。經過了研究開發、專利佈局、臨床試驗、品質系統管理等漫長旅程之後,產品終於被批准上市,接下來,理當就要在市場當中實現獲利了。不過,事情真的會這麼順利嗎?

「授權」如何替生技公司開創未來?看實際案例分析

生技產業因研發時間長、成本高、成功率低而面臨發展瓶頸,僅研發一款新藥即可耗時 10~15 年、花費數億美元。授權策略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解方,幫助生技公司獲取資金支持、降低風險、借力專業知識,加速產品上市並專注於核心技術研發。通過與大型製藥公司的合作,生技公司得以提升競爭力、減少資源浪費,實現技術創新與商業成功的雙贏局面。

申請生醫專利之前,我們應該思考的 6 件事

對於資源有限的生醫新創團隊而言,專利布局智財權的策略規劃 (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 ) 是建立競爭力的重要課題。不過,一個生物技術專利從註冊到核發證書,平均需要花費 10,000~20,000 美金,耗時則可能長達 5 年。為了節省金錢與時間的耗損,團隊必須思考一下這 6 件事情,藉以更有效率的完成相關工作。

專利布局策略
專利布局策略,團隊必須思考這 6 件事情

一、首要步驟:「專利適應性」評估

每個研發成果都是得來不易的資產。不過,所有這些發明,全都適合送去申請專利嗎?首先,我們應該為這些成果做好專利適應性 ( Patent Eligibility ) 的評估。

專利適應性指的是一項發明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的標準,具備註冊專利的資格。若要符合專利適應性,通常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: 

  • 新穎性 ( Novelty ) :可想而知,一項發明要申請專利,它本身必須是「新的」。怎麼樣才算「新」呢?通常的判斷標準是這項發明不應屬於人們的已知範圍——也就是說,它不能被公開在其它地方,或者曾經被其他人所使用。 
  • 非顯而易見性 ( Non-obviousness ) :對於領域內的專業人士來說,這項發明不應只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步驟 ( 換句話說,多數人都可以想到要進行同樣一種操作 ) ,也不能僅僅針對已知技術做些簡單的應用或改良。 
  • 實用性 ( Utility ) :這項發明必須是有應用價值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至少要能夠想像一個實際的應用場景,並且知道別人會怎樣去使用它。
專利適應性評估
專利適應性評估

二、想想看,我們為什麼需要專利? 

一項新發明具有專利適應性,也不代表一定要送去註冊專利。不妨先考慮一下,我們申請專利的目的,究竟是什麼?

普遍來說,新創團隊之所以大費周章的申請專利權,是為了確保後續推出的產品或技術不會被競爭對手迅速仿製,商業利益也跟著被別人收割。既然註冊專利的目標是要創造經濟價值,我們首先應該評估市場需求和商業化潛力。

這項專利的市場在哪裡?規模有多大?需求又有多少?假若專利本身乏人問津,其實也就沒有註冊的必要了。 

另外,對於一些志在推廣、普及的學術機構或研究型新創公司來說,註冊專利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。有了專利權,反而可能衍生潛在的授權費用,或者增加種種的使用限制。這種情況底下,採取專利註冊以外的其他方式 ( 譬如限制授權使用等等 ) ,反而更能夠達成目的。

三、專利權是保護還是傷害?

我們往往覺得專利代表一種「保護」,但實際上,註冊專利代表著整套技術的公開發表。有些時候,這反而會讓配方、製程等等細節陷入被盜用的風險。 

對製藥或研發類公司而言,這類無形資產的盜用,在法律上往往難以舉證。不管是想要主張權利、要求授權費或進行專利訴訟的取證,都有可能無功而返。這種情況底下,選擇「商業機密」或「不公開發表」等形式,對於技術的研發者而言可能是更好的做法。  

用商業機密保護原創技術,最著名的案例首推可口可樂。我們可以想見:這款飲料的核心配方會是多麼重要的一種資產。也因此,可口可樂公司一直以來都沒有為它的飲料配方註冊專利,而是把它列為最高機密來加以保護。

四、時機成熟了沒?適合註冊專利的時間點 

獲得專利保護固然可喜可賀,但如果專利權來得太早,倒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。

我們知道:專利的有效期,是從註冊日開始起算的往後20年。如果再加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( USFDA ) 針對藥物所設定的專利恢復期 ( Patent restoration ) ,那麼一項專利的效期最長可以達到 25 年。

而如果一個產品線 ( Pipeline ) 仍處於早期開發階段,卻已經完成專利註冊,等到產品上市,專利也可能要到期了。反過來說,如果一項新技術已發展到足夠成熟,並且接近商業應用階段,這個時候註冊專利,就可以讓銷售時間與專利有效期高度重疊,藉以創造最大利益。

此外,一些容易透過逆向工程加以破解複製的醫療器材或診斷儀器等等,也適合盡早註冊專利,以免因為市場競爭激烈,被對手以相同或相似的產品搶佔先機,失去未來上市商業化的機會。 

五、萬事俱備?別忘了第三方專利的授權申請

一項技術發明要能夠成立,有時候必須引用第三方專利或其他各種智慧財產。因此,這項發明在註冊專利的時候,可能也會需要向那些被引用的對象申請授權,以免影響到我們使用專利的權利 ( Freedom of operate ) ,減損專利的價值。 

六、專利保護的範圍是否足夠廣大?

專利權的保護,僅限於申請書所列舉的範圍。因此,在提交專利申請書的時候,我們必須考慮未來在商業上各種可能的應用場景,並儘可能在申請書當中列舉出來。

另外,專利保護的有效範圍,僅限於這項專利的註冊國。對於一家生技公司而言,不管是在他們的目標市場,或者是研發與生產單位的所在位置,乃至於進行臨床試驗的地點,都有必要建立專利保護。

結語:專利布局

對新創公司而言,專利註冊茲事體大,它不僅能夠左右公司未來的研發方向,也影響到一項技術的商業化應用。如何讓專利註冊能夠幫助市場銷售,為公司創造最大利益,仍是我們在思考專利布局的時候,最重要的事情。

總的來看,在專利註冊之前,我們得先進行「專利適應性」評估,並仔細考慮專利註冊的目的與效果,同時還得注意註冊的時間點、檢查第三方專利授權、確認專利的保護範圍。做好以上這 6 件事情,專利權便能為你創造最大效益。

對新創公司而言,專利的內容會影響未來研發與技術商業化的角度,確保市場與專利註冊的目標盡可能一致或有最大交集,是專利布局很重要的一環。 

具體的專利申請策略應該和機構的技術授權辦公室進行詳細討論。

返回頂端